梅毒傳播與預防:您需要知道的資訊

梅毒傳播途徑:梅毒如何傳播與預防策略

了解梅毒傳播途徑

梅毒螺旋體可穿過黏膜或有傷口的皮膚傳播,例如不安全的性行為,包括陰道性交、肛交或口交等。大約30-60%曾接觸第一期或第二期梅毒感染者的人會在過程中接觸到梅毒螺旋體而感染[1]。與患者共用針筒亦可能感染梅毒。另外,帶有梅毒的孕婦亦會令胎兒或新生兒出現感染而引致先天性梅毒感染。

梅毒螺旋體的特性

梅毒螺旋體怕乾燥、怕氧氣,所以在人體外的生存能力極低,在乾燥環境和陽光照射下很快便死亡,但在潮濕環境下可以生存較長時間。梅毒通常不會經由馬桶座墊、日常活動、浴缸或分享餐具或衣物而傳播[CDC Fact Sheet]。這主要是因為該細菌在離開人體後很快就會死亡,所以藉由生物體來做為傳播媒介是幾乎不可能的。普通消毒劑和熱肥皂水都能在短時間內消滅此細菌,煮沸也可將其立即殺死。

梅毒的主要傳播方式

直接接觸感染性瘡口

主要傳播方式涉及在性活動期間直接接觸梅毒瘡(稱為硬下疳)。這些瘡口含有引起梅毒的細菌。

關鍵事實:

  • 瘡口可能隱藏:它們可能出現在陰道、肛門、直腸或口腔內部
  • 無痛特性:硬下疳通常無痛,因此人們可能不知道自已患有梅毒
  • 多個位置:瘡口可能出現在生殖器、嘴唇、舌頭或其他接觸區域
  • 傳染期:瘡口在第一期和第二期階段最具傳染性

主要傳播途徑

1.性傳播

大多數梅毒病例透過性接觸傳播:

陰道性交:

  • 生殖器瘡口與陰道黏膜之間的直接接觸
  • 傳播可能從男性到女性和女性到男性發生
  • 估計傳播風險:活動性病變每次暴露30-60%

肛交:

  • 由於組織脆弱性和潛在的微觀撕裂,風險更高
  • 影響接受方和插入方伴侶
  • 對男男性行為者(MSM)尤其值得關注

口交:

  • 透過生殖器瘡口和口腔黏膜接觸傳播
  • 常被低估的傳播途徑
  • 可能導致口腔或喉嚨出現原發性瘡口

2.母嬰傳播(先天性梅毒)

當受感染的孕婦將感染傳給嬰兒時發生垂直傳播

傳播時間:

  • 懷孕期間:透過胎盤(最常見)
  • 分娩期間:接觸產道中的感染性病變
  • 很少透過母乳餵養:如果乳房有病變

對懷孕的影響:

  • 未經治療的傳播率為50-80%
  • 可能導致死產、新生兒死亡或嚴重殘疾
  • 可透過適當的產前篩檢和治療預防

影響傳播風險的因素

生物因素

感染階段:

  • 第一期和第二期:由於可見瘡口和皮膚病變,具有高度傳染性
  • 早期潛伏期:仍具有潛在傳染性,特別是在第一年內
  • 晚期潛伏期和第三期:通常不透過性接觸傳染

瘡口中的病毒載量:

  • 較高的細菌濃度增加傳播可能性
  • 新鮮瘡口通常具有更高的細菌載量

行為和環境因素

性行為實踐:

  • 無保護性行為顯著增加風險
  • 多個性伴侶增加暴露風險
  • 物質使用可能損害關於使用保護措施的判斷力

醫療保健可及性:

  • 有限的檢測和治療機會增加社區傳播
  • 污名化可能阻止人們尋求護理

3.較不常見的傳播途徑

輸血

在現代醫療保健中極為罕見,原因如下:

  • 常規血液捐贈者篩檢
  • 所有捐贈血液的實驗室檢測
  • 儲存血液中細菌存活的限制

4.直接非性接觸

在特定情況下罕見但可能

  • 非性照護期間直接接觸活動性病變
  • 醫護人員中的意外接種
  • 共用受污染的個人物品(理論上可能但不常見)

不會傳播梅毒的途徑

了解什麼不會傳播梅毒對於減少污名化同樣重要:

無風險活動:

  • 日常接觸:擁抱、牽手、共餐
  • 環境表面:馬桶座、游泳池、熱水浴缸
  • 共用物品:餐具、衣物、毛巾(除非被新鮮瘡口液體污染)
  • 空氣傳播:咳嗽、打噴嚏、呼吸相同空氣

預防策略

經證實的預防方法

屏障保護:

  • 持續使用保險套:減少但不能消除風險
  • 牙科橡皮障:用於口陰或口肛接觸
  • 適當潤滑:減少性行為期間的組織創傷

行為策略:

  • 與接受檢測的伴侶保持一對一關係
  • 性活躍人士定期接受性病檢測
  • 與伴侶關於性健康進行開放溝通
  • 減少性伴侶數量

高風險人群

某些群體面臨增加的梅毒傳播風險:

關鍵人群:

  • 男男性行為者(MSM)
  • 愛滋病毒感染者
  • 商業性工作者
  • 年輕成年人(20-35歲)
  • 擁有多個性伴侶的人
  • 矯正機構中的人
  • 物質使用障礙患者
聯絡我們

地點

聯絡方式

(只限於文字訊息)

營業時間